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欧洲杯网络平台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局发布时间:2023-06-12 16:13
字号:

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

 

 

 

 

 

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〇二三年六月




目 录

 

前言.................................................................- 1  -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1-

(一)地质灾害现状 ...............................................- 2 -

(二)“十三五”防治成效 .........................................- 2 -

(三)“十四五”防治形势......................................... - 4 -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 5 -

(二)规划原则 ...................................................- 5 -

(三)规划目标.....................................................- 6 -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7-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 7 -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 10 -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13 -

(一)详细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 - 13 -

(二)不断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 14 -

(三)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 - 15 -

(四)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 - 16 -

(五)提高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 - 17 -


(六)加强地址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 - 18 -

  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 ...........................................- 19 -

(二)加强资金保障 ...........................................- 19 -

(三)加强监督考核 ...........................................- 19 -

(二)加强宣传教育 ...........................................- 20 -

 

 

 

附图:

附图一 六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附图二  六安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附图三 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及《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减轻或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规划》适用范围为六安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

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科学研究、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等。

《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

 

 

 

一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 在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点多面广、分散隐蔽、多发易发、规模小等特点。截至 2020 年底,六安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19处,威胁10244036人,威胁财产20267万元。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崩塌149处、滑坡261处、泥石流9处;按险情等级划分,均为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行政区域划分:金安区29处、裕安区91处、霍山县100处、舒城县 110 处、金寨县 89 处。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由“十二五”末的 8576人降至 4036 人,减少了 4540 人,减少 52.94%。由于各项防治措施得力,“十三五”期间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稳步推进。每年开展汛前调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五年来累计排查4680点次,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36处。2019年,在全省切坡建房隐患排查中,安市共查出切坡建房隐患点4473处,其中42处已纳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管理。2020年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及孕灾地质条件展开调查,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摸清风险底数。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市级平台共发布地质灾害黄色以上预警63次,其中红色预警4次、橙色预警15次、黄色预警44次;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4091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并逐步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转变。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35亿元,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20处,排危除险117处,保障了230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搬迁避324处,使6262237人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威胁。

4.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先后选派30余名技术人员驻县包乡,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强化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并为值班人员配备专用设备。集中组织宣传培训36场,培训人数5597人,发放地质灾害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12206份;开展避险转移演练24场,参演人员1650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

5.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管理平台和切坡建房数据库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六安自然资源,推进市级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效率,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6.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市、县自然资源部门编制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明确了避险转移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组建了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委托技术支撑单位开展技术指导,弥补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的短板。

(三)“十四五”防治形势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孕育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气象条件依然复杂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三是人类工程活动和山区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已成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每年5-9月,全市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性和时空不确定性凸显。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更高要求,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防治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全市山区城镇化建设、道路通讯设施、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范围和强度日益增大,加剧了地质灾害风险。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地质灾害生成机理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风险隐患尚不能及时有效识别。三是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依靠群测群防,监测手段较为落后,专业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多数已知隐患点没有安装监测预警设备,地质灾害何时发生的问题仍难以解决。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仍需加强。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的兴起,智慧防灾亟需推进,地质灾害信息化服务水平亟需提升。

二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大作为,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

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 精神,加强人口密集区、人类活动集中区、重大工程建设区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提升能力,降低风险。把“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提升“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的遥感识别和调查评价能力、“什么时候发生”的监测预警能力,以及基层防灾和科技支撑能力。

3. 综合治理,服务发展。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

合治理、源头治理”。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突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反向约束,科学安排监测预警, 按照“宜搬则搬、宜治则治”原则,统筹实施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以及搬迁避让等综合治理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4. 统筹协调,群防群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

协同、分级管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和工程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提升基层群测群防能力,切实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

一是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水平和早期识别能力, 掌握全市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二是建成新型高效群专结合 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显著提升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三是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消除威胁人数多和危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四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装备保障体系,显著提高基层防灾能力;五是构建功能全面互联互通的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的信息化。

 

表一 六安市“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一览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

数量

时间安排

指标

属性

 

 

1

 

调查评价

1:5 万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7

2021-2023

约束性

重点乡镇 1:1 万地质灾害调查

乡(镇)

3

2023-2025

预期性

1:5万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

1

2021-2023

约束性

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5

2021-2025

约束性

 

2

 

监测预警

雨量监测站建设

215

2021-2025

约束性

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

132

2021-2025

约束性

完善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体系

县(区)

7

2021-2025

约束性

 

 

 

3

 

 

 

综合治理

 

工程治理

 

23

2021-2022

约束性

4

2023-2025

预期性

 

排危除险

 

57

2021-2022

约束性

11

2023-2025

预期性

 

搬迁避让

 

7

2021-2022

约束性

8

2023-2025

预期性

 

4

基层防灾

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

 

 

1

 

2021-2025

 

预期性

 

5

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管理

1

2021-2025

约束性

平台信息系统维护及升级

5

2021-2025

约束性

 

三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四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详细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1. 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安排,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全面开展7                                                       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定县)级地质灾害高、中、低风险区划,汇总完成市本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六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针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区等人口聚集区,争取开展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加强地

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和潜在致灾体的结构特征、稳定性变化趋势、威胁范围和风险等级。

2.持续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三查制度。汛前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逐级落实防灾责任;汛中针对降雨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妥善处置并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汛后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核查,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调整防治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患在哪里,将新增隐患点及时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专栏 1 六安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工作内容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15万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开展 7个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2021-2023

 

约束性

 

2

1:5万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

完成 7个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

 

2021-2023

 

约束性

 

3

重点乡镇 1:1万地质灾害调查

 

开展 3 个重点乡镇 1:1 万地质灾害调查

 

2023-2025

 

预期性

4

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持续开展六安市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2021-2025

约束性

1. 整合雨量站点资源

综合利用气象、水利等各部门的雨量监测资源,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增建雨量站215个,基本实现风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雨量站应建尽建,逐步实现区域全覆盖。

2.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

继续发挥群测群防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哨兵作用,继续保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针对威胁人口较多、危险性较大、风险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布设裂缝计、土壤含水率仪、gnss卫星定位仪、倾角计和加速度计等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时、精准监测隐患点动态变化。2021-2023 年在全市132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陆续完成普适型监测设备的安装。

专栏 2 六安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雨量监测站建设

215

2021-2025

约束性

2

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

132

2021-2025

约束性

3

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7

2021-2025

约束性

1. 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对风险等级较高、不宜搬迁避让、威胁人数较多、治理技术可行、费用经济合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期分批落实治理任务,开展工程治理。强化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管理维护,有效恢复或提升原有治理工程防灾功效。对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工程,切实减轻地质灾害威胁。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工程治理 27 处,排危除险 68 处。

                      专栏 3 六安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数量

时间安排

指标属性

 

1

 

工程治理

 

23

2021-2022

约束性

4

2023-2025

预期性

 

2

 

排危除险

 

57

2021-2022

约束性

11

2023-2025

预期性

 

3

 

搬迁避让

 

7

2021-2022

约束性

8

2023-2025

预期性

1. 健全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的技术支撑作用,依托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三地质队等地勘队伍,完善市、县(区) 两级地质灾害专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团队建设,及时补充完善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驻县包乡,完善延伸至乡镇基层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将防灾措施落实到点、到坡、到户、到人。

 

                    专栏 4 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规划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防御技术支撑体系

县(区)

7

2021-2025

约束性

2

 

 

基层防灾能力

防灾减灾宣传

10

2021-2025

约束性

3

避险转移演练

5

2021-2025

约束性

 

4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专业培训

 

 

5

 

2021-2025

 

约束性

1. 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

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对危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景三维建模,形成多元数据高度集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全息数据库。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灾险情信息等“一张图”管理,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专栏 5 六安市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规划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管理

 

 

1

 

 

2021-2025

 

约束性

2

平台信息系统维护及升级

5

约束性

1. 加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努力解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等关键问题。加强极端天气引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判据等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五 保障措施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网站地图